包东成:包惠僧其名其人(文史)

去年三月,本微信号推出“团风女作家”专栏,共推出团风县40余位女作家的作品,展示了她们秀逸飘洒的风采,并在《楚天文艺》上出了“团风女作家”专号,收到良好效果。今年,疫情过后,我们又推出“团风男作家”专栏,对团风县的男作家们进行盘点推介,展示他们曲折多姿的文笔、俊朗豪迈的神采。欢迎大家持续关注!



包惠僧其名其人

包东成

春秋周敬王时,楚大夫申包胥,乞秦师复楚国,精忠显于千古纲常振矣,御赐其子孙姓包。

笔者曾亲聆包惠僧口述及包家畈农夫野老口碑流传。包惠僧的母亲杨春侠,曾梦见到公爹泽久,驮一棵粗大的桂花树放在大门前,再从树上掰下三根正枝,分别插入盆中,然后交给她,详慎嘱托,要放坐北朝南摆着,好好培植,说完之后飘然而去。她接过桂花盆,顿时闻到馨香,从梦中惊醒,感到腹部疼发胀,也就是清光绪甲午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亥时(公元1895年1月15日)包惠僧来到了人间。

出生于名门闺秀的杨春侠看见婴儿的相貌与众不同,别人生的孩子只有两个瞳仁,惠僧却有瞳仁两对时,想到舜目瞳,项羽重瞳,黄巢左目重瞳,因此把包惠僧看作命根子一样金贵。出生第三天,母亲给包惠僧洗澡,房中总闻到一阵阵桂花酒酸的味儿,她于是给婴儿取乳名叫桂酸。

惠僧6岁启蒙时,其祖母陈老孺人,乃旺族之后裔,自幼聪敏,能断文吟诗,性情和睦,品貌端凝。她见孙子顶平额宽,目瞬重瞳,取学名为道亨。其名取典于《周易》,糸辞下传所云:“易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,有天道焉;兼三才而两之,故六。六者,非它也,三才之道也。”遵循古人所言,文以载道,道者路也。亨字见《周易》上传,周文王所系之辞“乾元亨利贞,取乾之名,天之象。元,大也;亨,通也;利,宜也;贞,正而固也!”取名道亨,可见其祖母望孙成龙的良苦用心。

讳复贵,此典出自申包胥复楚,居功贯潜,如神龙难见其形。因此包氏族辈派所云:“复楚精忠显,周邦启后长”矣!悔生二字,来源于其父仁和。事因包惠僧遵祖夂可仪,辈派名泽义所嘱:“予生引为大恨者,未竟所学也!孙辈中道亨,英气勃发,或能成吾志,好自教之”的遗训,学足以济世。仁和辈派名为存嘉,原系泽久之次子,过继泽义为嗣。仁和曾当过肇瀛清例授九品街候补巡政司的小官,屡遭官场失意,家道渐贫,对读之事很反感,他坚决不让惠僧读书。



青年包惠僧

有一年春夏之际,山洪暴发,雨过天晴,仁和看见惠僧从拱桥铺上学,他即冲向前把包惠僧拖下河来,朝水中一按,幸亏被存乐呼救,才安然无恙。此事过后,惠僧把“道亨”改为“悔生”,怨恨自己为什么脱人生。

包惠僧从湖北一师毕业后,他参加草创武汉区共产主义小组,董必武写信给他,把“悔生”讹误为“惠僧”,似乎成了一个和尚的法号。从此他索性改为“惠僧”,沿用一生。

晚年笔名“栖梧老人”,更令人寻味。1953年8月,毛主席指示要包惠僧到上海视察中共“一大”会址,写回忆录。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,在1957年4月29日,通过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决定,调包惠僧为国务院参事,享受八级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,直至心脏停止跳动。

包惠僧在此年期间,孜孜不倦地工作,前后撰写了《二七罢工回忆》《孙中山的革命精神》《回忆李大钊》《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见闻》,均发表在《新观察》上,还有一本《二七回忆录》由工人出版社出版。这些文章均以“栖梧老人”为笔名,引起中外党史专家关注。



晚年包惠僧

1949年包惠僧流亡澳门柯高马路八十八号二楼时,熊十力写信给他劝道:“我据老董(指董必武,笔者注)所言,你与周恩来有刎颈之交,毛泽东对你了如指掌,幸逢盛世之际,你蜗蛰澳门,龙藏蛇洞,効乌龟缩头之法也,那又何苦矣?岂不是一叶遮目,不见泰山之雄伟耳?何不弃暗投明,疾速知迷猛悟,显有廉颇之风度,理应凤栖梧桐,龙归沧海,大显身手,共建中华千秋伟业,为至要大事矣!”

包惠僧得授熊十力“凤栖梧桐”之嘱,把新中国比作参天梧桐,自喻为凤凰还巢者,故笔名为“栖梧老人”,别无二义。

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
作者简介



包东成   1952年12月生。团风县上巴河人。湖北中华诗词学会会员,黄冈诗词学会会员,团风县诗词学会理事。 专注文史,对包惠僧有较多研究。有诗文散见于《文峰黄州》《楚天文艺》等报刊。
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