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牛铃声串起好日子

时值仲秋,我怀着敬佩又好奇的心情,和王双利书记一道,在总路咀镇林智靓干事和黄泥塘村包小红主任的带领下,访问了黄泥塘村的“县脱贫示范户”张仁华。

张仁华的家在去贾庙的王家坡路段边上。我们到他家的时候,张仁华刚放牛回来。包主任替我们做了简单的介绍。他微笑着将我们迎进门。我环视四周,发现屋内打理得很干净整洁。右边墙上张贴着帮扶工作的各种信息。原来他家是总路咀镇易峰书记的帮扶对象。一家六口,因残致贫。我这才知道女主人是个聋哑人,在智力上和正常人也有点差距。

“你呢?身体怎么样?没什么问题吧?”同行的王书记笑着问张仁华。

“我呀!也一身的毛病。我今年六十七了。”张仁华爽朗地笑起来。

他的脸颊因为牙齿脱落而瘪了下去,略小的眼睛好像半眯着,却显得非常温和。岁月的痕迹,曾经生活的艰辛,都刻在他的皱纹里。一条小花狗温顺地跟在他后面,没吠一声。也许,是因为扶贫干部常来,它早已习惯了这个场面。

“你这胳膊怎么回事?”我注意到他一边胳膊好像活动受限。

“这胳膊抬不起来,还是弄老房子时搞的。”他说。张仁华给我们讲起了他的过去。

十几年前,他儿子还在读初中。赖以息身的两间瓦房常常下雨就漏。为了不让房子倒塌,他决定自己爬上屋去修葺一下。真是“屋漏偏逢连夜雨”,他不幸从屋梁上摔了下来,命是保住了,只是一个胳膊从此落下了毛病,不能干重活。他半年多时间没办法做事,全靠兄弟、亲戚照应。孩子幼小,媳妇聋哑,自己又摔伤,这样艰难的日子,让他欲哭无泪。后来孩子大了,才慢慢好点,但还是处于贫困状态。2015年的时候,被确定为建档贫困户。

“真是不容易呀!”我想象着他以前的生活,由衷感叹道。

一个胳膊不方便的人,几年时间就从贫困户到脱贫示范户,我越加觉得好奇了。我忍不住直接问:“这短短几年你是怎么从贫困户到‘县脱贫示范户’的呢?”

听到我的问话,他马上眉飞色舞地说了起来。“我现在主要是养牛,养黄牛。这个事情我还做得来。每年都会卖掉几头。现在还养了七、八头牛。我早上很早把牛放出去,听说你们要过来,我才回来的。”他的喜悦写在脸上。

“现在的牛可贵了,都是上万元一头!当初的本钱要不少啊!”我说道。

“是易书记帮我贷款十万的。要不然哪里有那么多钱买哟?我当年就还上了,后来又贷了款扩大规模。”

“现在的大牛两万多一头。我每年都卖。一年也可以赚个几万块钱。”

他洪亮的声音里,充满了自豪,也充满了感激。

我们又问起他的销售情况。“一点都不愁。都是还没杀就预定完了!”“牛全部是黄牛,又没喂饲料,全部放养,喜欢买的人多得很。”他接着说。

他带我们去屋后看了他的牛栏,说那也是贷款建的。王书记提议去看看他的牛。我也想看看黄牛群在碧草坡上,悠闲吃草,脖子一动铃铛一响的样子。

“那没办法看呢!牛放得太远,又在和贾庙交界的山里面,去不了车。”张仁华解释道。

“他每天天一亮就去放牛,起得比鸡早。”包小红主任说。

“养牛比种田强多了!种田又累又赚不到什么钱。很多事情都是他们帮我办的。”从牛栏回来,他继续说起他的故事。“以前啊,这样的日子想都不敢想!现在国家政策几好啊!”

他拿出了他家的《扶贫手册》给我看。看资料我才知道,他其实已经满了六十八岁,并不是他自己说的六十七。在帮扶措施那一栏,逐月记录着各种事项。残疾人补贴,养老金、产业奖补、贫困生补助什么的,一笔笔款项都一目了然。其中就有“联系畜牧单位为黄牛进行免费接种疫苗”“免费购置保险”这些事情,还有申请小额贷款扩大羊殖的项目。国家的扶贫政策好,但是如果没有扶贫干部一步步帮他落实到位,他自己哪里懂得这么多?我默默地感叹道。

“你这些牛都采取了防疫措施又买了保险。”

我翻看着小红本子对他说。

“也是扶贫的易书记帮我办的。他那么忙还每个月都来看我们,有什么要办的事都会帮忙。他总是鼓励我好好养牛。过年过节都会来,跟亲人一样。村里的干部也很好,对我家关照很多。”他停顿了一下又笑着补充道:“我们乡里和村里的书记都很有威望的。”我们听着都笑了。一心为民的干部,处处为百姓着想,把好政策落实到位,带领群众脱贫致富,当然非常有威望。

张仁华告诉我说他也有工资,因为他有了份村里公益岗位的工作。我知道他说的是“五员合一”工作。他的儿子张海武也安排到镇上电力公司做事了,每个月都有六、七千块钱收入。这样就不出远门打工,既可以赚钱,又可以兼顾家里老小。

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,女主人余多美一直在旁边乐呵呵笑着。她举起她的智能手机对着陪我们来的村主任包小红一个劲地按屏。我猜她是想帮包主任拍照,于是就帮她按了一下屏幕。她看着手机里的照片,高兴得合不拢嘴,又把手机拿给包主任看。

张仁华说他另外也养了鱼。我问他水面有多大,他说有七八亩,平时也能赚个几千块钱。前几年莲子价格可以,他也种了莲子。另外也种了花生什么的,经济收入来源比较稳定,生活算得上比较好了。

“我们早两年在黄州市区买了套二手房,以后有机会可以去玩一下。”张仁华热情地说。

“从两间破瓦房到新建了房子又买了房子,你真是勤劳!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呀!但是也要注意身体,别累过头了!”在我对他赞声里,一群小鸡在鸡妈妈的带领下,走到了屋檐沟里觅食。

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”总路咀镇易峰书记作为他家的帮扶人,可谓是动了一番心思。针对他家有两个幼儿两个老人,没稳定经济收入的情况,选准了养牛为主,养鱼其次这个可行、可发展的项目,又介绍工作,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家的经济来源状况。更难能可贵的是又细心、周到地为他处理好防疫、保险、销售方面的问题,使他无风险、无后顾之忧。我想这就是”真扶贫”!有这样的扶贫干部,又怎么可能不脱贫呢?

想着他的牛群还在远处山里,我们不便久留。在古老又生机勃勃的香樟树旁边,张仁华笑着对我们挥手道别。那诚朴的眸光里,有欣慰,有感恩,有希望在闪烁。我回头看着他越来越小的身影,似乎听到牛铃清脆悦耳的声音。

(作者:吴琴)